•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荒漠變藍海,生態與經濟雙豐收——吉木薩爾縣25萬千瓦光伏項目建成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5-07-30

    7月31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25萬千瓦產業園區低碳轉型光伏項目在吉木薩爾縣城西北的荒漠戈壁上建成,具備并網條件。該項目占地504公頃,裝機容量25萬千瓦,是吉木薩爾縣最大的“牧光互補”生態電站。

    該項目由中建二局承建,于2024年8月開工建設。它是昌吉州推動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示范項目,也是在干旱荒漠地區打造的“光伏+生態”標準化電站模板。項目不僅有助于荒漠治理,還能帶動邊疆農牧民脫貧致富,實現治沙、生態、產業、科技四輪驅動發展。項目建成后,年平均上網電量約4.3億千瓦時,可滿足約40萬戶居民用電需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3萬噸、二氧化硫36噸、氮氧化物57噸。

    “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為生態環境改善和農牧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徑。占地504公頃的光伏廠區,一排排光伏板在離地約1.5米高的位置整齊排列,組件間距11米,光伏板下空間充足,野草長勢良好。光伏板的架設為地表裸露區域提供了遮陽,減少了地面水分蒸發,降低了風速,為牧草生長和羊群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這片光伏‘藍海’的板下牧草產量預計提升40%,可供養5000只羊。與傳統荒漠牧場相比,牧業疊加發電收益可使單位土地產值提升300%。”項目經理鄧伍彬說。

    項目建設還帶動了當地光伏組件生產、安裝調試等配套產業發展。施工現場的勞務需求和機械租賃為附近鄉鎮500余名農牧民提供了增收機會,增加收入約1000萬元。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因地制宜優化施工技術,創新采用定制的鐵制錐型護筒、塑料套管等技術手段,有效防止了樁孔周圍浮土塌孔,提高了混凝土澆筑質量,節約了成本,同時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通過電子圖紙與衛星地圖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現場信號差的問題,實現了施工準確定位,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清潔穩定的電力供應將極大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的綠色轉型。”中建電力工程(深圳)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負責人張磊表示,昌吉州吉木薩爾縣25萬千瓦產業園區低碳轉型光伏項目是中建電力在新疆開展新能源項目建設的縮影。從首批國家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到“風光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的并網;從新疆單體最大光伏基地,到全國單體規模最大光伏項目,自2022年分公司成立以來,已參建18個光伏、風電項目,總安裝容量約5.015GW。項目遍布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米東區、若羌縣、塔城市、克拉瑪依市、奇臺縣等地區,為踐行“雙碳”目標、建設美麗新疆、加快西北區域新能源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中建力量。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